孔子表情包(为什么说孔子其实很能打)

大家好,关于孔子表情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说孔子其实很能打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你认为孔子是个多智的人吗从《论语》来看,孔子到底快不快乐孔子的画像有几种为什么说孔子其实很能打孔子的一天是怎么过的你认为孔子是个多智的人吗《论语子罕篇》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

大家好,关于孔子表情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说孔子其实很能打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你认为孔子是个多智的人吗
  2. 从《论语》来看,孔子到底快不快乐
  3. 孔子的画像有几种
  4. 为什么说孔子其实很能打
  5. 孔子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你认为孔子是个多智的人吗

《论语子罕篇》中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知慧)吗?没有知识(智慧)。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本体我一点都不知道,我从他所提的问题两头去探讨,尽力我的力量去帮助他。

从这章经文中,可以看出孔子自称是个没有知识(智慧)的人。

这是圣人自谦,圣人明心见性是智慧流露之人。

从《论语》来看,孔子到底快不快乐

多少年来,我们只是受害者!是“孔夫子”伤害了我们,同样也是世伤害了我们,孔夫子不仅仅伤害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为什么没人打破常规?孔夫子为什么不被君王看重?这个问题是人永远逆来顺受造成的……

孔子的画像有几种

嘉祥“何馈画像”残石

说到孔子形象,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各地孔庙大殿,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供奉的孔子像,头戴旒冕,正襟危坐,犹如古代的帝王;也可能想到在景区或一些建筑门外,孔子做迎宾状的立像。不论是庙里的坐像,还是户外的立像,孔子都是正面的形象,且独立不群。当我们翻看历史图集时,就会发现这种正面的单人孔子像只是众多孔子像中的一种,汉代还有以故事形式呈现的孔子像。

孔子像是汉代艺术中最常见的历史人物形象,不仅在他的家乡山东有,远在江西南昌的西汉海昏侯墓、内蒙古的墓室壁画和陕北的画像石上也有所见,这种现象肯定是当时社会、思想等方面特点的表现。

迄今所见最早的孔子像出现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该墓随葬的长方形衣镜的外框上绘有孔子与弟子的形象,身旁有他们的传记。孔子与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躬身相对而立,位于画面的最上层。弟子形象仅线描身体轮廓,孔子线描之后加粉彩衣服。画像上的孔子高约28.8厘米,宽约8.4厘米。孔子头戴小冠,蓄长须,身材瘦高,着深衣长袍,腰束带,脚穿翘头履。对面的颜回身材比孔子略矮。中层是子贡与子路,下层是堂骀子羽和子夏。孔子传记载了孔子家世、教“弟子颜回子赣之徒七十有七人”、著《春秋》等事迹,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大同小异。

《后汉书·蔡邕列传》载,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似乎是继承了西汉的传统,所绘图像则明显比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衣镜上的要多。

在灵帝之前,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韩勅修孔庙后碑》中写道:“承法而制,以遵古常,崇圣帷坐,庆席十重。改画圣象如古图。”遗憾的是如古图的圣像究竟是什么样子,文字中没有更详细的描述,形象亦早不可见,因在庙里供奉,为单人正面像的可能性很大。从文献记载看,至晚西汉宣帝时画师已经能画单人像。《汉书·李广苏建传》载,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入朝,宣帝命人绘霍光等名臣十一人于麒麟阁,这些人的像很可能是单人正面像。

孔子的形象在汉代更多地出现在画像石椁、祠堂、阙、墓、棺以及墓室壁画上。这些为丧葬礼俗服务的葬具和建筑上的孔子形象,和海昏侯墓衣镜掩上的孔子形象的共同点都是侧身像,身体微前倾,做躬身状。不同之处在人物组合及其方式。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上的孔子虽然也是侧站立像,但无一是与他的弟子相对而立的,与孔子相对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项橐,孔子的弟子则跟在孔子身后。人们把这类画像称为“孔子见老子画像”“孔子问礼图”,后者可能与司马迁的叙述有关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岁(虚岁)的孔子适周向老子问礼。

为什么说孔子其实很能打

孔子在华夏民族中一直享有“文圣”的称号,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只不过武名被他的文名所掩盖,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其实,孔子不仅臂力过人,而且武艺超群,对于军事也颇为精通。

首先,从孔子的基因讲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材魁梧,骁勇善战,以军功升为陬邑大夫。《左传》中记载:晋国组织鲁、曹等诸侯联军攻打倡阳,倡阳守军开城门而暗地设置悬门,引诱敌人部分入城再放下悬门,企图采用围歼的办法。关键时刻,叔梁纥挺身举起沉重的悬门,直到入城的联军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

有这样一个勇武的父亲,孔子当然也有所继承。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孔子不仅身材魁梧,力气也大得惊人。《列子》记载:“孔子劲,能招(扛举)国门之关。”也就是说,他一人能把闩城门的木杠举起来。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三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这样悲惨的经历也磨练了他的个性和身体,使得他对身体建设也十分重视。

其次,在周代凡贵族子弟,都要受六艺教育。作为陬邑大夫之子,孔子在青少年时代,无论是通过乡校还是自学,习得六艺是毫无疑问的。射箭,在周代是重要的礼仪,也是天子选贤纳士的必考科目之一。孔子的“射艺”,在当时就很有名,《礼记·射义》载:有一天举行“乡射”,孔子“射于瞿相(地名)之圃,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在先秦的“武艺”概念中,善跑也是一技。而孔子在这方面,堪称“飞毛腿”,《淮南子》称他“足蹑郊(狡)兔”——跑得非常快连兔子都抓得到。

在孔子的诸多“武艺”中,驾车可能是他最精通、最娴熟的一门。驾车,在今天看来似乎与“武艺”无关,但在两千多年前,它却是文人必修的“六艺”之一,名曰“御”。如同“射”一样,“御”也是周礼之一。《孔子家语》称他“御狂马不释策”,他自己也曾说过:“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得知,孔子的确文武双全。

《论语》中记载了一则事例,孔子听别人说他博学而缺乏足以成名的强项,便与弟子商议选一艺来展示专长。在射箭、驾车之中,孔子经权衡而选定驾车,可见其驾驭战车的本领比射箭更强。驾驭战车是一项十分专业化的军事技艺。春秋时期因以车战为主,战车在崎岖的道路和地形复杂的原野上奔驰、战斗,驾驭者技艺高低,直接关乎将士的生死和战争的胜负,放到今天擅长车战的士兵类似于现在的“特种兵”,所以有着十分繁难的技术要求。孔子出于对其的重视和对自己驾车能力的肯定,才选择了驾车。

孔子不仅武艺超群,在军事上也很有远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奉行“善文事的人必须懂得军事,善武事的人也必须要有文化知识”的道理,军事知识与礼乐文献知识要融会贯通。

当齐国“陈恒窃国”篡位时,正处于古稀之年的孔子再三请求鲁国讨伐齐国,因为齐、鲁战事频繁,并且鲁国屡次遭受强邻欺辱。而陈恒弑君、齐国内乱,正是鲁国改变受欺负被动局面的难得机遇。孔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郑重其事地再三请讨。他精辟地分析道:“陈恒窃国、篡位弑君,实乃冒天下之大不韪,遭道义谴责的同时,遭诸侯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也极大。只要鲁国坚决伐齐,通过外交努力,获得诸侯响应当不是难事,胜算很大。”

孔子不仅擅长个人的搏斗,也对军事有着自己的理解,加之其在文化、文学和思想领域的突出成就,可谓是文武双全了。

孔子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论语·乡党》篇中详细记载了孔子的衣食住行和言行举止,认真梳理一下,大致可以勾勒出孔子的一天。

晨起,从穿衣开始。孔子对此有三个标准,不能在家里穿红色或紫色的衣服,也不能有类似的布来镶边;夏天穿葛布单衣,一定要搭配内衣;同色的皮袍,配同色的罩衣(避免不庄重,有违礼)。

这时,传来了国君要召见他的消息。

孔子马上穿好朝服,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上车时,孔子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他不回头,不高声说话,更不用手指指点点。

到达王宫,国君还没有到来,孔子和其他同僚开始聊天。他堪称变换的表情包:同下大夫说话时,他是温和而快乐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时,他是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来了,他是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除了表情包,孔子的动作也很多变。走进宫门,是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送走宾客后,他随即向君主汇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上班结束,午饭时间,如果席子放得不端正,他坚决不坐,如果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如果赐给生肉,孔子一定带回家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然后再吃;如果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如果同国君一道吃饭,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先尝一尝。

下午,鲁国权臣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接受之后,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曲礼》讲:“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季氏送药就是违背了古礼,孔子这么说暗含了对季氏失礼的批评。)

退朝回家途中,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如果当时在乘车,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看见当官的和盲人,要很有礼貌;遇见迅雷大风,深色立刻变得庄重敬畏起来。

在族里,孔子一改朝廷上善于言辞的风格,变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乡里举行迎神驱鬼的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回到家里,仆人来报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马上问伤人了吗,而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晚饭,孔子对吃饭很挑剔,粮食要舂得约精越好,鱼和肉切得越细越好,陈旧变味的绝对不吃,不时新的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从市上买来的酒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吃肉食的量绝对不超过米面的量。喝酒从来不能喝醉,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吃饭的时候他一句话也不说。

吃饭前一定要祭祖,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有时会斋戒,这时一定要穿用布做的浴衣先沐浴。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最后是晚上睡觉,孔子睡前不说话。即使睡着了,也要求自己不能像死尸一样挺着,不能有难看不雅的姿势。

孔子的一天,是拘谨的一天,辛苦的一天,在我们看来甚至有些枯燥。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衣食住行,吃喝玩睡,孔子都有自己的标准,并严格执行,简直是自我折磨。

我们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实现“仁”就需要“礼”的教化。

这些礼其实就是不同场合给不同身份的人制定的不同规矩。

孔子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遵守礼,那么就会实现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就能改变。

孔子这么说,也坚持这么做。他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一直孜孜不倦的自我修行,直到七十,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就这样,孔子成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礼教学说和主张也成为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思想,儒家因此两千多年经久不衰。

现在,中央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并出了一整套制度和规范。

很多人,特别是官员都感慨,管的严,官难做。

但想想孔子,或许能明白中央的苦心。

对自己来说,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慢慢的,就达到了“不逾矩”的境界。

对国家来说,严管才是真爱,大家都守规矩了,社会才会更和谐。

孔子重示范教学,他的一天,现在对我们仍然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ct21.com/3650.html